试车,一场激情燃烧的突围

日期:2017/5/12

0

对于过去7年许许多多参与大发研制的人来说,试车这一刻就是他们为之奋斗的诗与远方。
毕竟这是国内的第一次,正如跟装配的秋阳所说,从图纸变为现实,这是多么震撼的一种冲击。也许在过去的积蓄期里,我们所憧憬的仅仅是试验件嗡嗡声响起抑或是火光迸现的那一刻,但当试车这一时刻真的到来时,亲历者们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成功,必须要成功。

从试车方案设计算起,虽然早已经历数年持续不断的策划与修正,但在可以凭详尽计算去预计的方案与参数之外,最考验参与者们的还是首次民机试车中所无法预知的那些事,激情与严谨,压力与勇气,试车的故事即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激情燃烧、突围而出的故事。

如履薄冰

从去年下半年起,试车团队多数成员“打起铺盖卷”,将大本营扎到了临港。

这个团队中有曾在某兄弟单位长期从事试车工作的张姐,以及而更多的成员则是迎来他们的试车初体验。而事实上,就算对于张姐这样在行业内琢磨多年的人来说,民机试车这项任务也是全新的。

航空发动机常被称为“试出来”的高科技产品,而试车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如此多的零组件、复杂的工况耦合在一起,涉及多个部件的性能匹配以及结构、强度、传热等一系列问题。

与准备过程中详尽的计算分析相对应的,是试车过程中瞬息万变的突发情况,航空发动机内部气体流动情况复杂,稍有偏差,便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

用如履薄冰来形容参与者们的感受并不为过。

去年11月25日,首次试车开始。当时,大家习惯于用“得寸进尺”来形容试车工作,当然这个词用在这里并非贬义,而是指总师系统制定了小步快跑的工作原则,从小状态到大状态,一点点往上摸,一边摸索技术规律,一边暴露并解决潜在问题。
用某位参研人员的话说,“如果这是一场战役,我们就是在每天攻占一处高地,稳扎稳打,总是会打到敌人的指挥部去。”

事实上,这种稳妥的技术思路保证了整个试车工作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在试车开始后接近一个月时间内,逐步积累的数据为技术团队决策提供了底气。而随着试车工作的逐步深入,真正的挑战才接踵而来。

接踵而来

首次试车是研制团队源源不断的选题库,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举一反三是出现频次最高的基本线索。

总体技术负责人超哥说。“任何一个设计中考虑不到的问题,都会在试车中暴露出来。”

每次试验结束后,紧张的试验件检查与数据分析工作随之展开,对于新机试验来说,及时暴露问题当然是重中之重。当然,在新机研制中,大小问题也是接踵而来的。

在某次试车中,在试验件内某部位发现油迹,必须马上排查原因。压气机技术负责人云永是这项排故工作的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列出可能原因,制定验证方案,通过验证试验快速查明了原因。

后方的支持也很关键。在前期调试磨合阶段,机械系统技术负责人罗老师所负责的滑油系统出了状况,谈到这一问题的解决,他很有感触。“排故工作不能预设立场,我们在现场的人员在思路上可能会受到现象的影响而存在局限,这个时候我们家里协同支持的设计同事在我们通报的信息基础上坚持了独立思考,并且马上派人到该子系统的设计单位同步查找图纸,后面的结果证明后方同事的观点对于问题解决是非常关键的。”

这样的案例在近半年的试车过程中相当多。有领导说,通过这种过程的锻炼,可以看到我们各层级的技术人员熟悉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验证归零的一整套流程,“总的感觉是大家从一开始的紧张,到后面干活就越来越有套路了。如果用一个更高大上的词来说,那就是大家掌握了用系统工程方法开展工作的逻辑。”

总师系统对分析工作的要求是“按数据说话”。控制系统技术负责人锴哥对此感触很深,“‘似乎’、‘可能’这种词语是绝对不允许出现在试车工作中的,相反,你提出的任何论断都要拿出具体的数据来支撑,这已经成为现场工作的一条铁律。”

为了解决与控制逻辑有关的一项问题,他和技术人员画出一张大大的逻辑图,逐一排查,最终找到了问题所在。“技术问题必须沉下去,容不得拍脑袋。”

新机上阵,新人上阵,要磨合的不仅是零件,也有技术团队的心境。伴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暴露与解决,成熟起来的不止是套路,还有技术人员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决断力。

虽然几经波折,但随着技术问题得到逐步解决,试车工作还是在去年年底和今天3月取得阶段性重大突破,团队很兴奋,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信心。

关键看气质

“每个人都站在全局的角度去思考,每个人都往前一步去考虑问题。”这是超哥对整个试车过程中团队表现最直观的感受。

很多时候,技术问题的解决往往涉及多个专业的协同,最棘手的问题往往是如何消除可能存在的专业壁垒。关于这一点,中国航发提出了“四共同原则”,公司也反复倡导“一个目标,一个团队”。

在罗老师看来,这种精神在此次试车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扬。“一个问题出现了,大家想的不是如何撇清责任,而是主动从自身专业的角度去找原因、提建议,这是通过试车大家所普遍形成的一种心态。”这种高度协作的工作作风大大加速了研制过程。

问题不过夜是试车现场另一大原则。事实上,从前期车台调试阶段开始,工作到凌晨就几乎成为常态。那段时间,现场与后方设计团队往往会连夜查找问题原因,争取能在第二天试验前拿出验证方案。试车技能团队同事说:“那种环境下,大家干劲都很足,发现了问题,当天不整改到位心里难受。”

试车团队是现场来的最早、走的最晚的群体。从每天一早的试验前准备、设备检查,到试车过程操作、应急措施,再到试验后续的检查、化验,以及日常每一份文件资料、单据的接收、消化与落实,试车团队从一年多前即开始策划演练。半年来,不管是试验频繁的时候一天三次运转,抑或是没有试验任务的空窗期,保障工作每天到位、分工明确、一丝不苟,工作到深夜几乎成为常态。

张姐认为试车最重要的就是保安全,虽然试过的台份数已不可数,但每当站在操作台前,紧盯着熟悉的参数,总会不自觉地全神贯注,屏气凝神。

操作员小孙说:“第一次正式推杆时说不紧张是假的,但是前期做了很充分的准备演练,心

还是有底的,所以关键还是沉着冷静,我相信在身后专业团队的支持下能够把这项工作做好。”

半年磨砺,在这支队伍身上能看到这样相似的特质:激情、细致、尽职尽责、团结协作、任劳任怨。

正如我们常说的那样:严慎细实,工匠精神,新时代的工程师气质,很重要。

初体验的收获

这个关键的初体验,对于每一名参与其中的人来说,都绝对算的上收获满满。

超哥说,每一名设计人员哪怕只是参加一次试车,就会有所收获,这些东西反馈到我们的设计中去,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锴哥说,许多细节问题只能通过试车来发现,包括我们与合作单位关于设计需求有许多沟通不到位的地方,对于这些外委的东西我们下一步也要吃透。

罗老师说,他们过去半年轮流将本专业的技术人员调到现场,最重要的一个出发点就是去现场接受气氛的熏陶,培养大家的工作作风,这种软性的提升,同样很关键。

张姐说,半年来,我们的很多技术人员从一开始的紧张出汗,到现在,谁该盯哪个仪表,出现情况了该如何报告、如何处置都搞得一清二楚。如果再来试验件,我想我们可以做这个保证,我们能够试好。

小孙说,随着试车的一次次深入,看到我们的参数越来越稳定,与有荣焉。

这是激情燃烧的半年时光,商发年轻的技术团队摸爬滚打,打赢了第一场关键战役。战役开始前,他们背负着很多人的期望,过程中几次遇到突发情况,他们靠着那么一股劲,一一化解,突围而出。

战场是最好的老师。在过去半年的时间里,关于试车的故事还有很多,如今回顾起来,无论是那一个个奔波的夜晚,还是一次次成功的喜悦。我们走过,就会有所悟,就会有所得,我们的事业就会更增一份积淀。

下一场硬仗


当然,万里长征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但后面要打的硬仗还很多,路险且长。

目前,不论是设计部门还是试车部门,都在抓紧时间开展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的是能将初体验的收获纳入方案、完善入流程、内化于更多研发人员的心中。

这一切,都是为了继续打赢今年的下一场硬仗,为了翻越更多的山丘。

现在,我们的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2岁,平均工作经验达到5年。

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从初出茅庐的小鲜肉,成长为副主任设计师、主管设计师、项目负责人……

经验也好,水平也罢,当我们一次次翻越山丘,总能收获勇气,收获自信,收获履行使命所需要的一切东西。

© Copyright 2008 All right reserved 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Power by JILL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