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在6月的总部素质引擎奖评选中,评委们不约而同地将两对负责计划管理的同事选为了“最佳拍档”,在上一期中我们介绍的段肖珑、刘静琳两位同事是公司科研计划的管理者,而在本期中我们将隆重推出两位负责公司经营计划管理的女“双杰”——她们是来自规划发展部的王天婕和高文杰。
她们从青浦一期走来
对于公司大多数人来说,2009年的商发只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传说,而在那个创业元年,已经有着一批人跟随着创业者团队开始了筑梦的旅程,由于这第一批入职员工的入职培训在上海青浦举行,因此他们也被称为“青浦一期”。
转眼间五年时光匆匆而过,“青浦一期”这群人中多了些物是人非的感慨,却仍有一些人选择坚守。同属规划发展部,分别于2009年9月入职的高文杰和2009年11月入职的王天婕无疑是坚守者这个群体中更为特殊的一对组合。
从2009年组成搭档开始,这一组合就从未被拆散过,用她们的话来说,从巨洋到紫竹再到新园区,这五年间光搬家她们就经历了三次,经历了很多人来人往,连形形色色的兼职都做过不少,两人却惟独从来未从经营计划管理这个岗位、这条主线中脱开过,绝对称得上公司合作时间最长的一对搭档。
在相近的岗位上携手走过五年风雨,这是一种缘分,也源于两人难能可贵的执着与默契。
感知公司跳动的脉搏
在任何一家企业中,经营计划与目标的管理无疑都是经营管理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被称为公司经营状况的“晴雨表”。而在研发型企业,由于其承担项目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经营管理“聚焦目标、统一思想”的作用便显得尤为突出。
从创业元年开始,高文杰与王天婕就一直在努力所建立适合公司实际的经营计划管理体系。在两人的分工中,王天婕主要负责经营计划的前端——即公司五年规划与年度计划等长周期计划的管理,高文杰则主要负责后端——即公司季度与月度计划的跟踪管理。
分工归分工,实际工作过程中相互交织、需要互通有无的地方却很多。
事实上,前后端所涉及的各层级计划是互为输入输出、相互迭代的关系。举例来说,季度计划的制定需要年度计划提供输入,而根据每年按季度考核得到的计划完成情况则为下一年计划的制定提供支撑,本与末要同时兼顾,这使得两人在前后端之间的及时沟通互动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几年磨合,两人已将这种相互交织的关系梳理为有序的业务循环,按照 “目标设定明确量化、责任清晰到位”的经营管理原则,建立起了以公司战略规划为输入,分年度计划、项目/职能领域计划和活动计划三个层级进行管理的公司经营计划管理体系框架,在这一过程中,两人在业务上的相互连通功不可没。
这种交织关系还体现在计划的动态管理中,经营计划涵盖公司经营运行各个领域,而公司处于产品研发阶段的特点,决定了经营计划中最重要的两块——科研和条保计划的进度始终处于动态变动之中,这为阶段目标的设定与考核带来了很大挑战。
这对女生组合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是战胜挑战的基础。事实上在5年的计划管理工作经历中,从年初的目标设定到每月度的计划完成情况梳理,总会遇到信息来源庞杂的问题,甚至不同从渠道得来的信息会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两人一方面保持信息对称、反复确认,另一方面也在边干边琢磨,逐步形成了以综合平衡计分卡为基本思想的研发型企业综合计划管理能力。
从为董事会汇报的年度经营计划到为职代会汇报的年度工作报告,从每月度的月度工作会汇报材料到每季度的组织绩效考核,两人用审慎的态度为公司的经营状况绘制出一张张晴雨表,使各层利益相关方都能清晰地感知到公司跳跃向上的脉搏。
她们的职业道路越走越宽
同为航空专业院校毕业的她俩,深知在航空发动机这样的工程领域必须比男同事更加专注努力才能拓宽自己的职业道路,而性格上的各有特点也让她们在职业发展的方向上各有侧重。
王天婕热情活跃,被同事们称为“业务专家”、“流程专家”。在主线任务之外,她曾身兼多职,近年来经她之手审核的各类经济合同就达上千份,因为业务接触面广,她还成为了规划部与其他部门交流、协作的一个窗口,各部门同事、甚至领导,都曾就规划部相关业务向其进行过咨询。从2013年起,她又开始转向战略规划研究和战略协议管理职能方向,迎来了更高的挑战。
高文杰细致内敛,用5年时间将公司的经营计划管理环境做到最好。期间她曾先后到614所、615所、GE中国研发中心等单位调研,对614所的多项目管理模式、615所的平衡计分卡管理模式以及GE中国研发中心的时间管理方法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逐步搭建并完善起公司三级计划管理体系框架,组建起一支比较专业的计划员工队伍。
5年是一个节点,但并不是终点。前面5年的工作让公司的经营计划管理开了个好头,却仍有提升潜力。2014年两人承担了公司的计划管理研究课题,以此为契机,她们试图从过去对“术”的改进中更近一步,从“道”的角度有所突破。
两人看似5年没挪窝,职业道路却都在越走越宽。
在商发,五年
在一块工作5年,两人已经很难数清在办公室共同经历了多少个为了赶进度而通宵达旦的不眠之夜。2013年战略质询会前夕,由于会议日程临时变动,留给两人的准备时间只有短短10天,用两人的话说,“再次进入没日没夜节奏”,连续多日加班到凌晨,两人将会前的信息收集与材料准备工作做到了细致再细致,为会议研判下半年和更长远战略方向提供了支撑,而在每年的重要时点,这种节奏也几乎成为了两人的工作常态。
谈到这五年,她们的记忆点还有很多,关于充满笑点槽点的创业回忆,关于人们命运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唏嘘,当然更多的是跟随公司一路长大的汗水与成就。
在商发,五年,最后在她们和我们心中积淀下来的应该都会是一片淡淡的温暖吧,希望下一个五年我们还能在心底触摸到这一抹温度。
感谢在商发坚守5年的她们,感谢给了我们5年的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