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那么短,又那么长的故事

日期:2017/1/4

0



写在前面

12月14日上午,如约见到了试车技术团队的团队主任张姐,她干练、雷厉风行的工作风格让人一见如故。采访在会议室进行,她和团队各个骨干成员向我讲述了这几年在商发的酸甜苦辣,畅谈了多年来的心路历程。采访的氛围一如这个团队的工作风格,严谨而又不失活泼的模样。临近结束,采访记录已不觉写下满满六页。

创业艰辛,难忘是这七年多来的矢志不渝的初心与激情,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张姐和她团队的故事反映的不仅仅是他们几个人的工作写照,而是众多商发试车员的缩影。


打铁还需自身硬

“1997年毕业,明年就是我在航空发动机行业从业的第二十年了。”二十年的积淀在张姐身上的体现就是作为一个资深试车员专有的沉稳与老练。她是一个以节点为导向的人,节点定下之后就一定按节点保质保量完成,不惜一切代价,绝不偷工减料。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下属,她都严格要求,当天、当周的任务必须当天、当周完成,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在每天的工作日汇报中,我们可以看出团队几乎没有出现过工作延迟的情况。

对于团队的技术人员,她历来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原则。自身的技术水平永远是与国外供应商平等对话的基础。对待下属,张姐每次都会按照事先要求的的节点核查最终的完成结果;对待领导,张姐一定会在过程、结果中做到按时反馈汇报;对于现场出现的紧急问题,技术上要能到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决定,充分利用团队中副主任师们的经验,分析各种信息量与技术关键尺寸,只有这样进度才能得以保证。一旦出现纰漏,她认为像他们这样的副主任师应当主动担责,绝不能简单地把责任推诿下去,归咎于技术人员。同时她觉得应当放手让年轻人去做,因为不犯错就不能成长,但一样的错误不允许犯第二次,在这方面师傅们一定要做好把关工作。

在国外技术人员沟通方面,团队成员致力于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消化、使用图纸,用技术参数说话,这样才能实事求是,不断成长。拿这次数采软件、界面开发来说,国外技术人员至今也没有到场,团队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完成了开发工作。


试车台上无小事

张姐所在团队共有32人,团队力量雄厚,副主任师5人,主管10人,其余成员也都是来自各个名校的毕业生。在试车行业,没有七八年的时间不可能成才,试车涉及到机械、热力、流体、气动、控制、发动机等各个方面,要耐得住寂寞,长时间沉淀。在试车技术团队,新来的技术人员被直接安排到车台,阅读大量的图纸和资料,独立做事。新人培养秉持“谁是师傅谁担责”的理念,力求让新人快速成长。

试车还是一项“挂万漏一”的工作,存在相当大的风险。试车之中万分之一出现问题,这次试验就会瞬间失败,对试验件造成不可恢复的重大损坏。试车台上无小事,要求、文件一定要到位,这对责任心的要求非常高,成败全在细节之中。张姐说他们这样的老试车员一定会在试车之前再走一遍车台,以确保一切准备到位。


把所有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

在试车技术团队有一句名言,当你把所有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全身心投入,事情就能做好。张姐的团队之间便从不互相推诿、扯皮,沟通氛围格外和谐,国强、敏敏、小闵三人共同负责通道工作,他们是一个互帮互助的小团体,有活都是抢着干,干劲十足,因为大家深知只要有一个人推诿都会极大地影响通道准备工作。

泉哥是在公司初创期进入公司的,他见证了商发的一步步成长,见证了部门从最初6个人的小团队发展到如今32个人的大部门,他欣喜地发现一切都比预期更好。试车任务是相当繁重的,仅靠每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远远不够,再加上个人想要学习、沉淀的需求,这需要极强的自学能力和额外的加班加点来保障。

试车技术团队十分看重技术总结这一项工作,团队每一位成员都在日常工作中养成了总结、反思的习惯。总结是一种技术分享,更是一种自我成长,试车是一项多学科、多专业的团队作业,每个人都要深耕自己的专业,这样才能为技术梯队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利于新人的学习与向上发展。

试车团队大合照

明朝即长路,惜取此时心。对于试车测试实验,只需要短短几分钟的时间,然而前期准备工作相当之长,文件、硬件、计量、通道、台架设备的运转情况、日常保险……车台上的试验时间很短,而像张姐这样的试车员一试就是二十年。二十年,如白驹过隙,试车,就是一个那么短,而又有那么长的故事。




© Copyright 2008 All right reserved 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Power by JILLION